栏目导航
梁荣茂
姓名:梁荣茂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关键词:华盛顿 王 梅可望 王林 抱朴子 肯特 任民 陈水扁 王充 
个人简介:总统府国策顾问1938年生,台湾省新竹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中文研究所硕士。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94年9月任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第三届理事长。1996年8月任民进党党部顾问,1998年8月续任,并担任支持陈水扁连任台北市长台北客家后援会召集人、台北市客家文化节召集人及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筹备会主委。2000年5月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有给职),2001年5月获续聘,2002年5月再续聘。热心参与客家电台活动,曾主持“关心客家事”节目。对先秦两汉及魏晋文学和现代文学(散文)有较深的研究。著有《新序校补》、《抱朴子研究》、《中论校释》、《王充性命论研究》等书。梅可望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字孝思。1918年2月4日生,湖南省临湘县人。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国际研究院、中央警官学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警政硕士,密执安州立大学博士。历任大学教授、警察厅专员、副处长,内政部警察总署督导、科长、专员、行政资料室主任,台湾省警察学校教育长,国防部法规司司长,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驻韩国亚太地区文化社会中心执行长,世界基督教青年协会执行委员,国际警察首长协会荣誉会员,1986年发现任东海大学校长。国民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十五届中央评议委员。长期从事警察教育工作,著有《警察学原理》、《警察行政》、《现代游击战之理论与实际》等书。妻吕素琳。
吴善忠
姓名:吴善忠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1945~)笔名单宗。广东大埔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广东汕头戏曲学校,1989年又毕业于广东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文化管理专业。1962年从艺,历任广东汉剧院演员、办公室股长、公司经理、研究室主任、艺研室主任。中级职称。广东省剧协理事,广东省民俗学会理事,梅州市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梅州市第五、六、七届梅花文艺奖评委。1986年获广东汉剧院记功奖励一次。1991年~1995年连获广东省剧协先进工作者称号。1965年首次公演汉剧《游乡》。1994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饰有汉剧《收租院》刘文彩、《智取威虎山》李勇奇、《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曾在20多家报刊发表戏剧评论文章300多篇,约20多万字;编撰《中国戏曲志·广东卷》;责任编辑《广东汉剧资料汇编》;撰写论文《广东汉剧与客家人的关系》等。部分通讯曾获广东省首届党报副刊优秀作品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奖,《广东汉剧与客家人的关系》获1996年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群文学会民俗文化论文二等奖,获梅州市第五届梅花文艺奖。
吴光华
姓名:吴光华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吴光华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合作印刷厂工人,北京人民教育印刷厂干部,北京出版社文学编辑,编审。曾被评为全国首届百佳出版工作者。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报告文学《缉私队长》、《自强不息》、《这里通向世界》,文学评论《简谈黄河东流去的艺术特色》、《李凖和〈黄河东流去〉》、《寻找自己的青鸟》、《浩然和他的〈苍生〉》、《焦裕禄和中原大地》、《〈战争启示录〉的艺术特色》等20余万字,编辑长篇小说《海外归人》、《混沌初开》、《丛林战争》、《大学生变奏曲》、《中原大地》、《复活的幽灵》、《倾城倾国》、《留给世纪的吻》、《客家魂》、《补天裂》等50余部。《黄河东流去》获茅盾文学奖,《战争启示录》获五个一工程奖,《北国草》、《苍生》、《泥日》等均获北京市优秀图书奖,另有17部长篇小说获全国省市级优秀奖。
董正扬
姓名:董正扬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董正扬,(1了68一北16),字眉伯,号昙柯,泰顺县罗阳镇干溪人。出身于清贫的书香门第,自幼勤于耕读。年20取秀才,22拔贡生,3l中举人,35成进士,45擢江西南安府大庾县知事。“书、诗、古文辞,为时名家”。(林鹗泰顺《分疆录》)。为政期间,体察民情,顺乎民意,秉公办事,政绩卓著。然他“顾视清高,情思旷雅”(同榜进士王耀辰《味义根斋诗槁·小引》),读书、科举,意不在为官,而潜心文学,淡泊明志。早在居里耕读期间,就写了若干别具情趣的田园诗,如《吾庐》:“终朝山色具,手自种名花,青梓白公宅,红兰谢客家。谈诗偕弟妹,岁事问桑麻,夜伴慈亲坐,书声杂缫车。”一家和睦相处,勤奋耕读的情景跃然纸上。《寿宁道中》:“小村无一里,曲径似螺旋,人凿岩腰住,牛耕屋脊田。栖鸟前代树,引竹隔山泉,樵客穿林去。山花一担鲜。”路途所见山村景色,历历在目。在“壮游武林十载”期间,所作“诗与古文词,皆雄健而入于古”。(王耀辰《味义根斋诗稿·小引》)嫂严滩怀古》:“淮教齐相得相传,悔著羊裘大泽边,天子尊难如故旧,抂奴配只有神仙。登朝鼎足三公贱,入夜星辰一榻悬,恐有渔人高逸侣,桐江月色尚娟娟。”《吴山春游》:“草色青粘名士屐,花光红上美人裙,参差亭阁斜阳里,一路香风送锦车。”皆属遒丽、超轶、入于古,为时人所赞赏。嘉庆壬戍(1802)进士登第后,纵游名胜,益拓胸襟,集诗成帙。《放歌行》:“男儿学书兼学剑,胸中蛟龙生百变,千管秃尽银兔毫,廿年磨凹紫石砚。北走冰天雪窖之郊畿,南穷炎海火洲之林甸,是诗直到紫极峰,献策屡上光明殿。”他与名士曾镛、滔鼎友善,登第次年省亲所作《石林精舍》:“主人约我看山去,笑指东郊并马来,燕子解依王谢住,桃花都为阮刘开。松声消似迦陵鸟,石气碧于玉匮苔,他日著书成燕语,悬知不独石林才。”抒写他得意的情怀。然而,家庭生活的拮据和社会制度的腐败,使他忧心仲忡。甚至产生某些不满情绪。《志感》:“索米亦何有,常使我心忧。心忧不可遏,况复事远游。识字忧患始,饥驱盖有由。将以赡八口,非为富是求。《闰六月初四日阅家信作》:“昨夜长滩到鲤鱼,看余尺素转愁子,频年米价珠相似,两地清愁水不如。”他这种倾向于黎庶的心态,在当时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董正扬在知县任内,曾因母丧居孝而归休,后复起用,卒于江西泰和县。诗文有《太玉山房诗稿》和《味义根斋诗稿》上下集,另有楹联书法,今藏于县文博馆。
黄久恒
姓名:黄久恒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广东梅县客家人。笔名黄炎子。黄氏云祖公后裔。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毕业于北京人民大学人文函授大学。现为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方文学创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荣获中华艺术研究院文艺人才资格证书、荣获中国乡土文学奖(国家一级奖)、“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中华诗词发展杰出贡献奖”金奖,荣获“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荣誉称号。他酷嗜诗词,亦喜文史、散文,家学渊源长辞章之学,有诸多诗词、散文散见于海内外数十种报刊杂志,有诗文获奖。曾应北京东方文艺社、新华社北京分社邀请,赴京出席“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中国文化艺术节”暨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与《诗探索》编辑部举办的“首届中华诗词研讨改稿会”活动。其部分诗词已被《中华当代诗词大观》、《华夏吟》、《渝州诗词》、《晚晴诗词选》等十余种诗刊收载。其传略已载入《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跨世纪文艺英才大辞典》、《当代诗人小传》、《世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世界诗人辞典》、《国际文化艺术人才大典》、《中国杰出文艺家大典》、《世界知名作家艺术家辞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专家名典》、《中国人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编辑家》、《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辞典》、《中华诗词艺术家传略辞典》、《中华当代著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诗词著作家辞典》、《当代中华诗人志》、《中国诗词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国优秀专家学者大辞典》、《20世纪中华诗人传略》、《中华英才大典》、《国际优秀文艺家辞海》、《当代中华优秀儿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拓者》、《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中华诗词家风采录》、《中华名人大典》、《盛世中华·中华精英篇》、《中华文学书画艺术名人大典》、《世界诗词艺术家辞海》、《大地之子》、《中国校园文学艺术界名典》、《中华名流世家》、《共和国改革精英》、《当代国学家大辞典》、《共和国的辉煌·中华骄子卷》、《新时代先锋》、《中国人物志》、《世界华人文化名人》、《爱国功臣大典》、《共和国的脊梁·名人风采卷》、《翰墨名家精品大观》、《中华功勋人物大典》、《华夏名人风采》、《感动中国·时代杰出新闻人物》、《中华百业新闻人物大典》、《共和国创新专家名典》、《全球华人文化艺术优秀名人大全》、《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大辞典》、《共和国名人大典》等典籍。著有《久恒诗文集》、《久恒诗草》等书。《久恒诗草续集》、《炎子书信选》、《黄久恒自传》、《黄久恒野录》、《客家风采》有待结集出版。他用优美生动的笔墨,书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文,凸现了他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的把握,行文简洁流畅、章法考究规范、描写细致真切、意境深远隽永。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笔墨渲染,都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底,实现了艺术境界与表达手法的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思想与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从多方面显现出其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在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方面,兼收并蓄,大胆创新,创作发表了许多具有很高文学造诣的上乘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文艺界引起广泛关注,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美好浪漫的文学生活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云大级
姓名:云大级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一级教师。男,汉族,1941年10月出生。致公党员。毕业于暨南大学。现任广东省海丰县彭湃中学教师。主要业绩: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通过上述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取得一定成效。常为社会翻译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商品使用说明书和邮件。比较熟悉其它英语应用文的汉译,熟悉原广东省四大方言(广州、海南、客家、潮汕)以及其它一些方言,并能根据上述方言音拼写而成的英语人名,迅速且较准确地译成汉语或根据汉语人名方言音译成对应的英语人名,从而在涉外证明函件的翻译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伯雄
姓名:吴伯雄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关键词:罗干 吴鸿 吴仪 
个人简介:吴伯雄,台湾桃园人客家籍出身望族,其父吴鸿麟曾任桃园县议会、议长及桃园县长台湾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毕业,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班、“国家建设研究班”结业曾任三民主义军事巡回教官,南亚工专副教授,新竹合会储蓄公司经理年当选台湾省议会第四届议员年竞选任桃园县长为当时最年轻的县长年被保举为“全国”特优行政人员,年任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局长国民党十一年调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届中央委员年被任命为“行政院内政部长,”成为国民党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任内推动社会福利,加强环保,有所绩效。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参与党政中枢决策年被任命为台北市长,并市长,转任“行政院政务委员”。连任中央常务委员。年卸任台北年再度出任“内政部长”迄今多次试图出任台湾省主席始终不能如愿。$图片$
范启龙
姓名:范启龙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范启龙,福建长汀人。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史地系年年至年底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进修。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客家学会、福建客家联谊会理事,福州严复研究会常务理事。专长福建近代史,特别是有关太平天国史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余篇,主要有:《太平军四次入闽战斗及福建人民的反清斗争》,载《太平天国学刊》第四辑,中华书局发表论文年出版;《太平天国南方余部在闽粤的战斗》,载《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中华书局年出版;《福建辛亥风云》,载《辛亥革命在各地》,中国文史出版社年出版;《林觉民》、《方声洞》载《民国人物传》第四卷,中华书局年出版;《辛亥革命前夕的福建社会》,载《素馨集纪念邵循正先生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等
施琅
姓名:施琅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 施琅施琅(台语罗马拼音:Si,Long),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家。字尊侯,号琢公,祖籍河南固始县,福建晋江龙湖衙口村人,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明郑降清将领,封靖海侯,谥襄庄,赠太子少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由于“施琅背郑降清”,在海内外史学界颇受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其子施世纶,曾任漕运总督,次子施世骠,领清军来台平定朱一贵。 姓施名琅字尊侯号琢公官职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封爵靖海侯出生天启元年1621年逝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谥号襄壮亲属子施世范,施世纶,施世骠生平施琅早年施琅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还曾经奉献策略帮助郑成功杀族叔(一说族兄)夺取厦门,也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严厉的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后担任清朝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施琅甫投清营二次领军征台遇风不顺,后调北京任内大臣期间,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期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郑经继为延平郡王;郑经主政期间,明郑内部派系斗争日趋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郑经二子克臧、克塽继嗣为名,结党争权,国事日非。1681年,郑经薨,经过一番血腥斗争,先王幼子郑克塽被得势权臣冯锡范拥立继位。七月,清廷大学士李光地上书认为攻台条件成熟,并推荐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积极进行攻台的部署准备,时年六十一岁。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授万正色为步兵提督领军12万进驻福建,接应水师提督大将军施琅,俱受姚启圣节制。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明郑水师获得大胜,后郑克塽顺薙发令率臣民降清。他还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民间有传言施琅为报血仇,竟将除投降外的郑姓宗族生者屠戮殆尽,已殁者开棺鞭尸。台南有一一级古迹---五妃庙,相传曾经被施琅子孙给焚毁,嘉庆年间重建以后才未遭横祸。人物事迹哭国姓施琅大将军施琅攻占台湾后,虽郑成功〈国姓爷〉杀施琅父兄,施琅仍亲至当时葬于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头痛哭,喃喃祷郑国姓,意略曰:忠孝不能两全,初芝龙公(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提携施氏父子有恩,并且佩服郑国姓忠于明朝鞠躬尽瘁,惟施琅也背负父兄大仇;今之如此,各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国仇家恨,纠葛至此,感伤不已云云;左右闻之动容。拒住皇城原本在兵部尚书姚启圣预估会延宕数年才能攻克台湾,施琅单凭一场澎湖海战即立大功,康熙大喜过望,特准施琅所求皆如愿,赏赐极丰,且特赐<封侯大将军族谱:世世能纯养政德>,以冀希施氏世世代代皆能善尽治理台湾职责。施琅望住台湾鹿港,不住北京,康熙准议。施琅甚骄,于台湾至衙门洽公,马匹过衙门前谒君下马碑,大清律例订:见碑形同面君,臣民皆需下马栓马改步行,否即欺君大罪;施竟不予理会,御史即上奏康熙,康熙竟笑批:“施爱卿可免议!”特予恩准免咎。台湾归还荷兰密议“三藩之乱”期间,福建主政者耿精忠与广东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励手下商人前往日本与东南亚贸易,以支应财政开销。台湾主政者郑经也占领福建海澄、广东南头(珠江口东北面)水域,以经营对中国的贸易。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闽、粤两省后,开始整肃耿、尚两藩下的外贸商。以沈上达为首的广东外贸商,遭受到全面压制;而福建外贸商则在总督姚启圣筹备征台军需的借口下,得以苟延残喘。郑氏势力在撤出中国沿岸后,因清廷对闽、广外贸商之整肃,以及台湾天灾、暹罗洋米涨价等因素之影响,发生了军饷与军粮周转不灵的现象。1683年夏季,清军水师在施琅率领下,于澎湖击败郑军。台湾当局决定投降清廷“举国归命”,以免因洋米被截,导致饥荒。施琅在与英、荷两国滞台人员接触后,计划以“台湾归还荷兰”等方式,诱引英、荷两国人前往福建或台湾贸易,并以“外国贪涎”为由,力促清廷维持海禁,以达成让福建外贸商垄断中国外贸的目标。然施琅此一企图,并未获得荷兰当局支持,遂于1684年,在康熙帝坚持开海,以及福建、两广总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灭。施琅的为官之道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在施琅的治下,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实际原因是“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客家人在大陆屡次帮助郑军对抗清军),于是客家人渡台人数因此大幅落后同时抵达台湾的泉州人漳州人,而在分类械斗中失利并退出平原。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抑,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施琅与妈祖施琅请旨晋封天妃赐后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妃”赐晋天后(宋徽宗时期,中国朝廷已颁福建所信仰的妈祖以“正妃”称号、元朝皇帝进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进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改台南宁靖王府为大天后宫,派满族大臣礼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书“神昭海表”匾,由台湾镇总兵林亮迎至天后宫敬悬,乾隆时期清廷又颁旨改官祀,天后宫之名称逐渐普及至今。当时施琅从湄洲岛带的古妈祖黑面二妈,目前安置在鹿港天后宫,供众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此一尊,大陆本有两尊开基妈,但都毁于文化大革命。施琅墓 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施琅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的坡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施琅墓曾被盗。施琅陵园 施琅陵园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市镇鹤顶山,墓地坐东北朝西南,占地6800平方米,墓庭随山势分7层而下,两对石雕文武官立于最上层墓庭左右两旁;下一层依次对列石马、石虎、石羊,造型各异、神态逼真;往下各层分别为“钦赐祭葬”碑坊,清康熙皇帝第一、二、三次“皇清谕祭”碑亭和“皇清敕建”碑亭;一对约8米高的石望柱分立墓庭左右两侧,间距为137米;“山河砺带”山门坊屹立于陵墓前。周围环绕的相思树、松树、丛林等形成一道天然的翡翠屏。子嗣 根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二十二日,施琅76岁临终前呈奏给康熙皇帝的《君恩深重疏》,此后其族叔施德馨写的《襄壮公(施琅)传》以及其他有关史料记载,施琅子孙很多,“皆彬彬以文名武略世其家”。单单男儿就有8个:长子施世泽,又名世鬃,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候授部郎”;次子施世纶,是清官,“以廉名第一达主知”,时任江宁(今南京)知府;三子施世骝,“候授部郎”,“有政声”;四子施世骥,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时年二十。次年,施琅赴厦门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二年后他从征澎台,立有战功。五子施世騋,“以贰守主曹职铨,耽文章诸翰”,时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六子施世骠,“娴将略,有父风”,随父统台“历建勋绩”,时任济南参将;七子施世骅,“吏才敏练”,授润州(今镇江)郡佐,时亦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留在京师施府中“候廷阙”(施琅诸子任职情况,施琅《君恩深重疏》与施德馨《襄壮公传》记载个别有异当以施琅《君恩深重疏》为准)。为此,施琅奏请康熙皇帝恩准,他死后“靖海侯”由第八子施世范承袭,“俾其代臣报效,仰答涓埃”。影响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 2011年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艘航母即将改造成功,且预计于该年10月1日参加国庆庆典,大陆第一艘航母命名成为焦点。在之前网络及媒体上,流传最广的名字为“施琅”号,这个命名已经引起了争议。但是这一说法随后遭到了国务院台办发言人的否认;并且一部分舆论认为,如果航母命名为施琅号的话,“无疑会在台湾地区以及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详请参见:瓦良格号航空母舰。  评价 中国大陆官方看施琅清军克台后,清廷对于是否加以经营,朝议未决;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力陈保有台湾之重要性,终使康熙皇帝决定继续经营台湾,台湾首度纳入中国的版图。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倾向独立偏安的史实,作了有意的忽略;对施琅也鲜有着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自从具有台湾独立倾向的民进党籍陈水扁于2000年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200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频道于黄金时段播出康熙帝国,剧中即大篇幅改编描述施琅谋画攻打明郑,郑经兵败自刎的段落。中国以军方为首的团队之后还曾制作了《施琅大将军》一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放映。中国大陆部分民间人士看施琅施琅作为历史人物,其评价应来自其历史作为。施琅最大“功绩”在大陆官方看来是“收复”台湾,但是“收复”之用语伤害了汉家儿女的民族感情。此种用语是对三个半世纪前英勇反抗满清侵略征服、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华夏文明的民族志士的侮辱,也是对近代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励志恢复中华且为之奋斗牺牲者灵魂的践踏。从大陆执政党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出发,这也违背了唯物论、发展观及历史唯物主义。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存有同历史不符之处。 中华民国政府与台湾看施琅在台湾,因为中华民国政府同情明郑之“正统”意识型态,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国贼叛将。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李泽厚等论施琅中国哲学家李泽厚依据其一贯坚持的伦理绝对主义信念,认为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保乡卫国,重视气节,才是值得推崇的对象。相反,若认为任何人有助于“疆土扩大”而无原则地改换效忠对象,则可能导致同意汪精卫、吴三桂的危险,即未来有人支持美国征服中国也可能受到正面评价。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满清政权比之明代更为闭锁,对文化之压制更甚,如若李自成击败清廷,中国之发展有可能较好。所以如此观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从历史、道德两面来看,施琅都是负面人物。关于施琅的争论,与近来中国文化、社会各界对洪承畴、秦桧甚至汪精卫等的重新评价与探讨相互连结,存在一个“翻案风”的趋势。人物研究近期研究台湾学者宋光宇在泉州“施琅两岸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施琅石像根据该文,施琅首发清廷“飞报大捷疏”,将海象危机之克服归功皇帝,未曾语及妈祖:“是役也,逆贼盘据海岛四十余载,荼毒生灵,蹂躏版图。致厪皇上宵肝之忧。臣体圣衷,誓必灭此净尽。故虽带伤负创,贾督扑剿舟师,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连。稽古以来,六月时序,澎湖无五日和风,即骤起飓台,怒涛山高,变幻莫测,三军悬命,悉听之天。今抵澎湖旬余日,海不扬波,俾臣等得以调度,七日夜破贼克捷。且二十二日进师,午刻潮涨多四尺,莫非上天垂佑,皇上弥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镇精锐、逆贼巨舰,不数日而全军覆没。虽各镇将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寔赖皇上天威丕振。”在描述施琅的“施壮襄公传”中,则将克服海象归诸于施琅自己的英勇信念:“当是时,敌已据要地为壁,大集舟师于鸡笼山左。公察其堵御甚坚,故以羸师以张之,示无能为。敌果撤兵守。公遂扬帆入。诸军陆续毕进。忽风大作,波涛汹涌,昏雾塞天地。军中大恐,公再拜,望空祷告。须臾,雷声震,风定雾收,视海波,恬如也。遂散金犒士卒而誓之曰:不灭台湾,有如此水。”地方志的记载出现神迹叙述。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拱干的“台湾府志”才有“天妃宫在府治镇北坊赤崁城南。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底定,神灵有效,靖海将军侯施琅同诸镇捐俸鼎建”的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凤山县志才明确出现关于妈祖庇佑征台的描述:“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侯施琅奉旨徂征台湾,师次平海,地方苦旱,有井在天妃庙前之左,旧不能资百口,至是泉忽大涌,四万余众汲之如裕,如是。及澎湖攻克,我师登岸,见妃像脸汗未干,衣袍俱湿,迺知神功之默佑也。奏闻,上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传统上认为施琅在妈宫与台南建祠供奉妈祖,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和施琅建祠之举有很大的关系。(但有学者认为台南大天后宫之创建与施琅无关。参见大天后宫#施琅与天妃宫)台南县北方海滨有地名将军乡,即因清廷封予施琅之地而得名。施琅后代世为此地地主。相关研究书目(按照作者与出版年份顺序排列)周雪玉,1979年,施琅之研究。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施伟青著,1987年,施琅评传。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陈芳明,1996年,郑成功与施琅:台湾历史人物评价的反思,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台北:玉山社。施伟青著,1998年7月[[[施琅年谱考略]]]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贺幼玲,1998年,《台湾外记》之人物与思想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施伟青主编,2000年,施琅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李祖基,2000年,施琅与清初的大陆移民渡台政策。历史月刊。许在全、吴幼雄编,2001年,施琅研究。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石万寿,2002年,台湾弃留议新探。台湾文献。施伟青主编,2003年,《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谢碧莲,2004年,施琅攻台湾。台南市:台南县文化局。谢英从,2005年,施琅租业新发现:大潭底庄、椰树脚庄、史椰脚庄位置考。台湾文献。李世伟,2005年,“妈祖加封天后”新探。海洋文化学刊。施伟青著,2006年1月《施琅将军传》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主编施性山,2006年,8月《施琅研究》(第一卷);香港人民出版社。主编施性山,2007年,5月《施琅研究》(第二卷);香港人民出版社。主编施性山,2008年,5月《施琅研究》(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主编施性山,2009年,5月《施琅研究》(第四卷);中华诗词出版社。
李嗣邺
姓名:李嗣邺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李嗣邺,字衡峰,初名天培,后改名,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人。10岁能文,15岁补县学员。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举人,十五年(公元1810年)进士。历任实录馆复校官,内阁中书,国史馆方略馆分校官、兼办稽察房事务、文渊阁检阅、平潭同知、兴化知府、福建乡试内监试官、建宁知府、福宁知府、台湾淡水同知。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月辞官回到故乡,十九年(公元1839年)六月卒。葬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金阳新区养马苗村处(即现今金阳国际会展中心)。功绩李嗣邺为官关心人民疾苦,在兴化时,因歉收赈济灾民,在淡水时积极追捕盗贼,平息纠纷,维护地方安定,总督以军功保奏加三级。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同知李嗣邺基於堑城安全与防“番”的需要,给银一千圆,命令姜秀銮在堑南地区建隘寮十五座,雇募隘丁,分驻巡防。由此诞生了金广福。知识链接-“金广福公馆”概况金广福大匾“金广福公馆”位於现在新竹县北埔乡中正路一号,面积七百平方公尺,创建於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左右。“金广福”公馆的建立系应闽、粤籍垦荒户办理竹堑城东南山区垦隘业务之需要,除了办理佃人缴租的垦务,又兼办隘丁领取隘费、隘粮的事务;初垦时期并做为经营收购山产及贩售用品生意之用途。清代竹堑城东南区是最晚开垦的地方,原为泰雅族与赛夏族三十余社所居,他们时常出草,烧杀抢掠竹堑城南方庄社。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淡水同知李慎彝为了防番保民,於竹堑城南边的石碎仑(新竹市柴桥里)设立官隘,又将荳仔埔隘(芎林乡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东镇三重里),以便与竹堑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隘互相呼应,然而官隘防卫力量仍很单薄,只有消极的堵御作用。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同知李嗣邺基於堑城安全与防“番”的需要,给银一千圆,命令姜秀銮在堑南地区建隘寮十五座,雇募隘丁,分驻巡防。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由於设隘防番,需费庞大,於是谕令堑城西门总理林德修在城向各业户与铺户劝捐本银,协助防番。林德修随即与姜秀銮同立合约,闽、粤两籍合夥组成金广福总垦户,议招二十股,姜秀銮负责在庄十股,林德修负责在城十股,合计本银万余元。其後,林德修并没有担任闽籍垦户首,而由人称周百万的堑城商人周邦正担任,此为著名“金广福公馆”的由来。金广福内堂“金广福”垦号的涵义,系因当时商人喜欢以“金”字冠号,代表好采头(也有一说:“金”代表官方);“广”指广东(粤)的客家人,“福”则指福建(闽)的福佬,闽、粤各捐银一万二千六百圆,合计二万五千二百圆,分作25股2分,闽粤各占12股6分。闽籍垦户首周邦正住在竹堑城内,主管有关衙门公事和会计事务,并掌管戳记;粤籍垦户首姜秀銮则进驻垦区,担任守隘防番和督工开垦的任务。在防番方面,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右,姜秀銮趁着土着不备之际,率领闽粤两籍佃农数百人,迁牛携带农具,由树杞林(今竹东)附近突进北埔,建立据点,然後建设新隘三十六处,配置隘丁260名,建筑百余炮柜。隘线北自树杞林南至双溪,各隘互相联系,成一个大防御线,对东南山区“生番”作一包围之势,因此又称大隘。金广福曾与“生番”浴血战斗数十次,其中道光十五年七月,隘丁及垦佃在麻布树排(北埔乡水漈村)被“生番”出草袭击,死伤多达八、九十名。由於隘垦困难重重,需费资金庞大,闽籍捐资股夥纷纷退出,使得金广福垦业大半归於姜秀銮家。在土地拓垦方面,金广福垦号成立之初,即设立南兴庄作为垦区庄(即今北埔、峨眉、宝山三乡)。土地拓垦的路线,先从外围近城的旧隘地区开垦,然後突进北埔,再顺着中港溪往下游的中兴、峨眉、赤柯坪、富兴等庄拓垦,咸、同年间又因樟脑利益的诱引,再逆中港溪上游及支流开垦,直垦至中港溪源头五指山区。樟脑之利,是促使金广福隘线不断向东边推进与不断向内山拓垦的重要原因。现在“金广福公馆”门厅上,尚保存着光绪十年(1884年)的“义联枌社”古匾,乃姜绍基率团练壮勇与法兵对抗而获颁,基於保存安全的考量,该匾额目前由姜氏後代另行收藏保管。第二进正厅门上“金广福”三个字,除了原先的意义外,後来也隐含台湾开疆拓土和族群融合的深刻意涵。李嗣邺墓地李嗣邺墓地一角李嗣邺的坟墓坟体宽约8米,高约2米。墓碑已被毁坏,残碑碎石散落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在大墓前几十米的空地上,左右两侧至今依然屹立着两根约高7米的华表:除了底座,柱子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打磨而成,上面还矗立着一只石狮。两根华表之间相距近百米。华表旁边,分别躺着长2米、高1米的石虎和石马,形象逼真,大气简约,不过均遭到一定程度损坏。